這里指的壓力是指通常情況下的空氣壓力,即大氣壓力Pa。對于冷卻塔的冷卻水來說,進塔空氣和出塔空氣都是濕空氣,不同的是進塔空氣中的水蒸氣含量很小,出塔空氣因在塔內(nèi)接納了較多的水蒸氣,故快要接近于飽和狀態(tài)。進塔空氣中水蒸氣含量越少,說明可接納的水蒸氣越多,水中跑到空氣中去的熱量也越多,冷卻效果越好,即Δt=t1-t2較大。北方地區(qū)空氣中水蒸氣含量少,故按南方氣象參數(shù)設計的冷卻塔,到北方使用效果都很好。反之,北方塔到南方使用效果就差。1、濕空氣的總壓力按照道爾頓的氣體壓力定律,在一定容積內(nèi)混合氣體的總壓力等于其中各氣體單獨占據(jù)這個容積時的分壓力之和。則設干空氣的分壓力為Pg,水蒸氣的分壓力為Pq,得濕空氣的總壓力為:根據(jù)氣體方程式,氣體的壓力P、溫度T和容積V之間的關(guān)系為:式中P——氣體壓力即大氣壓Pa、MPa、kgcm2;V——混合氣體體積m3;G′——混合氣體重量kgm3;T——氣體的絕對溫度KT=273℃開爾文;R——氣體常數(shù)[kg·mkg·℃或Jkg·K]。注:1kgm=918J由于干空氣和水蒸氣的容量不同,因此它們的氣體常數(shù)也不同,根據(jù)實驗,溫度為0℃,壓力為1個大氣壓的標準情況下,1m3水蒸氣重為G′q=0、805kg;1m3干空氣重為G′g=1、293kg,它們的氣體常數(shù)可用公式計算出來。其水蒸氣常數(shù)為:2、飽和水蒸氣的分壓力空氣在一定溫度下吸濕能力即吸收水蒸氣能力達到了最大值時,這時空氣中的水蒸氣處于飽和狀態(tài),則稱為飽和空氣。在飽和狀態(tài)下的水蒸氣分壓力稱為飽和蒸氣分壓力,用P″q表示。濕空氣中所含的水蒸氣數(shù)量,不會超過在該溫度下達到飽和狀態(tài)時的水蒸氣含量,最多是等于該溫度下飽和時的水蒸氣含量。所以空氣中水蒸氣的分壓力Pq也不會超過該溫度下達到飽和時的水蒸氣分壓力P″q,最多等于P″q,故Pq<P″q,Pq的變化范圍在0~P″q之間。當空氣的溫度即干球溫度θ=0℃~100℃之間變化時,在通常的大氣壓力范圍,飽和蒸氣的分壓力可按下式計算:從式5-10分析可見:1飽和蒸氣壓力P″q只與空氣溫度θ或者說τ有關(guān),而與大氣壓力Pa大小無關(guān),空氣溫度θ或τ越高,水的蒸發(fā)越多;2式5-10中,3、142305103T-103373、16中的T越大,則該項數(shù)值越小,那么前項即0、0141966減去該項的數(shù)所得的相對較大,所以說明該項的T與P″q成正比;式中8、2lg373、16T項中的T越大,那么該值越小,則第一項加該項值相對也小,說明該項的T與P″q成反比,這是不利的,但該項數(shù)值是成對數(shù)關(guān)系增、減的,故相對來說變化就小了;式中0、0024804373、16-T項中的T值越大,那么該項數(shù)值越小,那么P″q就越大,說明該項的T與P″q成正比,綜合上述,有2項T與P″q成正比,1項成反比,而是對數(shù)關(guān)系成反比,故總的來說,T與P″q還是成正比的。3這里講的是在一定某一溫度下達到飽和時的飽和蒸氣分壓力,如果溫度升高,那么原來已經(jīng)達到飽和的空氣就不飽和了,又能容納水蒸氣了;反過來,如果原來不飽和的空氣,當溫度降低到某一值時,則不飽和的空氣就成為飽和了,因此可得:P″q=fT。即P″q是T的函數(shù)。注:得lgP″q后再查反對數(shù)得P″q值,也可查有關(guān)圖。
冷卻塔排污損失水量與循環(huán)冷卻水的水質(zhì)、處理方法、補充水的水質(zhì)及循環(huán)水的濃縮倍數(shù)等有關(guān)。冷卻水通過冷卻不斷蒸發(fā),冷卻水中的鹽類不斷被濃縮,為控制冷卻水的濃縮,需放掉一部分水量稱為排污水,并補充新鮮水稱為補充水。補充水的含鹽量與經(jīng)濃縮后循環(huán)冷卻水中的含鹽量之比,稱為濃縮倍數(shù)N。式中Cr——循環(huán)冷卻水的含鹽量mgL;Cm——補充水的含鹽量mgL。在一般情況下,N值在2~4之間,最高不超過6。蒸發(fā)水量為Qe,風吹損失水量為Qw,滲漏損失和排污損失水量為Qb,則補充水量必須等于上述三者損失之和:在三種水量損失中,滲漏與排污損失水量最大,在通常情況下,一般約占補充水量的60%~70%。
文章來源: 冷卻塔隔音罩(冷卻塔隔音罩南京) http://www.lqyqmjg.com/faq/1795.html